除了让你奇痒无比,蚊子还会传播这些疾病→
特征:伊蚊是一种中小型黑色蚊种,有银白色斑纹,俗称花斑蚊,素有“白领+骨干+精英”的称号,有着卓越的飞行能力,通常只在孳生地周围50-100米内活动。
特征:伊蚊是一种中小型黑色蚊种,有银白色斑纹,俗称花斑蚊,素有“白领+骨干+精英”的称号,有着卓越的飞行能力,通常只在孳生地周围50-100米内活动。
基孔肯雅热是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
在25–30℃的条件下,白纹伊蚊活动最为活跃,飞行能力最强,叮咬频率最高,病毒在其体内的繁殖速度加快,疾病传播风险也达到最大。
霜降过后,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显著增大,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风险随之增加。本月提醒市民应关注流感、手足口病,并继续警惕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的输入风险。
秋季雨水增多、气温还未完全降低,蚊虫活动仍较为活跃,由伊蚊传播的登革热也不能放松警惕。这种急性传染病虽多数患者可痊愈,但重症病例可能危及生命,了解其关键信息对防控至关重要。
近期福州偶有雨水,蚊虫活动频繁,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简称“两热”)进入高发期。这两种疾病均通过伊蚊(俗称“花蚊子”“麻蚊子”)传播,做好科学消杀防控是关键。由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做好防蚊、灭蚊是预防的关键!
秋冬交替,昼夜温差较大,增大了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登革热、诺如病毒感染等呼吸道、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为增强传染病的防范意识,提高预防知识水平,今天让我们一起温习如何预防这些秋冬季常见传染病的知识吧。
夏秋季节,蚊虫肆虐,除了痒,更要命的是它们传播的疾病。其中,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就像一对由蚊子带来的“孪生兄弟”,症状相似,常被混淆。但它们背后隐藏的风险却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就来彻底分清它们!
最近一段时间,广东佛山多个区陆续出现了一种由蚊子传播的传染病——基孔肯雅热,病例数量迅速上升,已超过4000例。这种病虽然不常见,但症状却很典型:高烧、皮疹、关节剧痛,严重时让人疼得弯腰驼背,连正常活动都困难。
从省里通报的那份最新监测看,10月19日到25日这一周,广东新增本地报告的基孔肯雅热病例共868例,暂时没出现重症和死亡。病例分布比较分散,但集中在江门、佛山、广州、深圳这些地方,具体是江门199例,佛山130例,广州124例,深圳102例,汕头43例,珠海、
个案分布在江门市199例,佛山市130例,广州市124例,深圳市102例,汕头市43例,珠海市、肇庆市和东莞市各33例,潮州市32例,中山市30例,揭阳市20例,韶关市19例,湛江市和清远市各16例,阳江市12例,惠州市11例,河源市6例,梅州市5例,汕尾市和
10月19日0时至10月25日24时,全省新增报告868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未报告重症和死亡个案。
10月16日,冰岛的昆虫爱好者比约恩·哈尔塔森(Björn Hjaltason)正在用红酒浸泡过的绳子当诱饵吸引蛾子时,突然看到一只在当地从未见过的飞虫,他赶紧抓住了虫子。之后两天,他又抓到了两只飞虫,并将虫子寄给了冰岛自然科学研究所。
实验室最新数据:普通诱蚊灯对白纹伊蚊的吸引率不到30%,而新出的多光谱技术,能模拟人出汗时皮肤反射的红外光谱,连你走路带起的热气流都骗得过去。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疲乏、厌食、恶心、“三痛”(剧烈头痛、后眼窝痛、肌肉和关节痛)和“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在传染病预防方面,每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每一次正确的个人防护,都在为全民健康筑牢防线。
当前虽进入秋季,但是近期气温仍然较高且雨水较多,蚊媒仍较活跃,蚊虫叮咬不仅会带来瘙痒不适,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疾病。在此,全椒县疾控中心向大家介绍蚊虫叮咬可能引发的疾病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希望大家提高警惕,共同守护身体健康。
登革热不仅会累及血液、神经、循环等系统,还会造成肝功能损害,重症者可危及生命。登革热可防可控,关键在于预防,一起了解一下吧!
预防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疾病,必须从源头着手,而清理家中花盆、水生植物等容器内的积水,是阻断蚊虫孳生最简单且最有效的方法。
2025年10月12日0时至10月18日24时,广东省新增报告2086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含无症状感染者),未报告重症和死亡个案。个案分布在江门市795例,佛山市241例,深圳市202例,广州市189例,揭阳市89例,潮州市81例,汕头市68例,肇庆市57例